睡眠论--焦虑系列(1)
睡眠论
这应该会是一个系列文章的开篇,我想聊聊如何维护身心健康,尤其是在这个焦虑横行的时代。而睡眠,是这一切的基石。
越是查找资料,我越是揪心,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被失眠困扰,有这么多的不快乐。我猜想,这背后大多有焦虑的影子。
说实话,虽然我也时常受到失眠的困扰,但现在反而不那么担心了。偶尔还是会很久才能睡着,但最后总能稀里糊涂地进入梦乡。我想,这大概是因为我“心态躺平”——以前总担心睡不着第二天会怎样怎样,后来决定放过自己:我的神经系统就是这个特性,那就接受它,放过自己!
我的核心思路:一个三步走的睡眠策略
想要睡个好觉,不是强迫自己“必须睡着”,而是营造一个适合睡眠的内部环境。我的策略分为三步:
- 睡前:让高速运转的大脑慢下来。
- 闭眼后:主动开启一个合适的“助眠进程”。
- 起床后:让自己有效地清醒过来。
第一步:睡前为大脑“降速”
让大脑降速,用专业点的说法,就是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,让身体从“战斗或逃跑”的应激模式,切换到“休息与消化”的放松模式。
方法有很多,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:
- 喝杯热牛奶
- 用热水泡脚
- 睡前一小时远离手机、电脑等电子屏幕
- 做一些轻柔的拉伸
我个人的理解是,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电脑,同时运行的“进程”(思绪)太多,或者某个进程过于“烧脑”(比如焦虑、兴奋),CPU占用率过高,自然难以进入休眠模式。
尤其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和焦虑相关的情绪。比如,担心自己睡不着,以及“担心‘担心’本身”……无论你套了多少层娃,这些念头都是干扰睡眠的顽固进程。
personal tip:把床和休息建立强关联,尽量不要在床上做睡觉以外的事(比如刷手机)。
第二步:入睡,启动一个“助眠进程”
人其实很难主动“关闭”某个念头。因此,与其徒劳地和杂念对抗,不如学习把注意力引导到一个我们希望它运行的、低功耗的“助眠进程”上。如果在期间意识到了不合适的进程(比如焦虑)冒头,没关系,温柔地把注意力拉回来就好。
可能的“合适进程”示例:
- 冥想、正念、呼吸练习:积极心理学非常推崇这些方法。不过对我个人效果一般,所以我没有深入区分它们的定义。
- 听音频:这是我的最爱!我哥的建议是听郭德纲的相声,我自己则喜欢听英文脱口秀——小部分能听懂,觉得好笑,大部分听不懂,反而成了绝佳的背景音,很好入睡。
- 刷短视频(慎用!):有人提倡刷短视频,刷到无聊了自然就睡了。我个人觉得这是“邪道修仙”,伤眼睛,而且很容易刷到“焦虑助推器”。但它确实对某些人有效,这也印证了助眠方法是多么的因人而异。
我个人偏爱听英文脱口秀,是因为它足够有趣,能把我的注意力从焦虑和“检查自己是否困了”的念头上引开。最好的状态是:身体已经适合睡觉了,但心理上还有点“舍不得”,于是饶有兴致地投入在一件不那么烧脑的活动中。不知不觉间,身体的睡眠系统就悄悄占据了上风。
personal tip:上床之前,就可以先提醒自己,焦虑和担心的念头可能会出现,如果出现了,记得把注意力拉回来。不要等到闭眼之后,才临时去想对策。
第三步:起床后,主动“加载清醒程序”
规律作息至关重要。就算几点睡着我们控制不了,但几点上床和几点起床是可以的!这其中,规律起床比规律上床更重要。
起床后,可以做一些事来更好地唤醒身体:
- 拉开窗帘,让眼睛接触阳光,这能促进神经系统加载“清醒进程”。
- 适当活动一下身体。
- 除了关闹钟,尽力避免在床上看手机。
心态调整:追求“休息”,而非“睡着”
后来我发现,我会刻意避开“睡着”这个词。我要做的不是“努力睡着”,而是“努力休息”。
“睡着”这件事,就像心跳一样,并不由我们的主观意志直接控制。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,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它的质量。把目标从无法控制的“睡着”,切换到可以控制的“休息”上,会卸下巨大的心理包袱。只要我安安稳稳地躺在床上,没有胡思乱想、自责内耗,那我的身体就在休息,就在恢复能量。哪怕一夜无眠,也比熬夜加班要好得多。
如果在床上烙饼,发现自己实在无法控制胡思乱想,大脑功耗居高不下,那就果断爬起来,做一些低耗能的活动,比如听听歌,或者读几页闲书(注意用眼健康)。
写在最后:接纳、尝试与求助
不得不承认,有些人天赋异禀,到点就困,沾床就着。我曾经也是这样的幸运儿,但从高中开始,这份幸运就悄然离我而去了。学业压力、对未来的焦虑,让睡眠这件事变得无比沉重。
现在,我已经习惯了接纳自己“第二天表现可能会被打折扣”的现实。有趣的是,当你真正接受了“可能睡不好”这件事,心态上彻底“躺平”了,失眠的压力反而会缓解。
请理解,这里的“躺平”不是“摆烂”。它不是放弃努力,而是在尽力之后,不再苛责自己。这是对生理规律的尊重,也是一种自我关怀。
当然,如果情况比较严重,自我调节效果不佳,请一定及时就医。就像感冒严重了需要吃药一样,神经系统“生病”了,也不能总依靠自己的意志力硬扛。用科学的方法干预,并不可耻。
希望我们都能洞察自己睡眠的机制,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,在努力和探索中,与自己和解。
祝大家,都能好好休息!(ง •_•)ง

新坑预警:这篇文章也会是未来“焦虑”专题的一部分。本科经历四年心理学洗礼后,我总觉得人生中许多痛苦都与焦虑(虽然不是根源所在,但的确是直接原因)有关。在脑科学获得关键性突破之前,愿我们都能在与焦虑的共存和抗争中,获得成长。
叠甲:本文的专业性仅经过本人和AI认证,以及作者实在懒得去列参考信息源🫠